初次認識Zone System

Zone System這個東西以前也有耳聞,亦曾經在網上找過資料看一下,但當時的我對曝光認識不夠,基本上不明白,也沒興趣去明白。數碼嘛,差不太多,就算一、兩級光也沒問題了啊,用Lightroom推光或推暗吧,用Highlight / Shadow去增加相片細節,這麼簡單,搞什麼Zone System了啦!

到近年開始拍攝底片後,就發現自己根本不太懂測光,很多時只是瞎猜,究竟要加減多少曝光呢,沒指標沒系統,有點隨意的估計,究竟拍出來的底片會如何,天曉得!買了Hasselblad後,實在太愛了,很想用它拍很多很多的相片,但問題是自己不想再浪費了心機時間,我要掌握到、預料到所拍的底片效果,因此Zone System再次進入我的視線。



其實只要在網上找尋Zone System,已經有很多很好的文章介紹,我也只是紙上談兵的‘明白’了,還沒好好的運用得當。它是由Ansel Adam所提出的主意,當時是用作黑白攝影。簡單的說,由黑到白分為十個Zone(有十一、甚至十二個Zone,一般是用十個),每個Zone為一級曝光,用羅馬數目字代表,I為全黑,X為全白,都是沒有細節的光暗位,而V為中灰,就是18度灰了,以Zone V為中間位。

一般負片的最大動態範圍為Zone II至VIII,但正片只有Zone III至VII左右,而數碼感光片大約是七級曝光,介乎於Zone II、III至VII、VIII。一般曝光到Zone II及VIII已沒有什麼細節,最好是保持在Zone III至VII,即是正負兩級曝光。

怎樣運用Zone System呢?例如影天與海,如果想保有雲的細節,可定作白雲為Zone VII,當測光表對著白雲光位用反射測光後的讀數加兩級曝光(反射式測光的讀數是當作反射體是Zone V為基準),相片就能得到適當曝光而又保留白雲的細節。很多時拍照都會被免過曝,認識Zone System就可以控制光位曝光量了。例如晴朗藍天及綠色草地也可當為Zone V,對著測光就是適當曝光了。亦可以運用Zone System去決定是否用或用何種濾鏡,如何拍攝HDR等等,甚至是用作控制相片的對比度。但為了得到準確曝光,最好是用一度頭的反射測光表。

(希望沒有說錯吧…)

系統、測光表是死的,要怎樣運用才是重要囉。


留言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山步行 - 鶴咀

露營初體驗 — 西貢灣仔西營地

野營樂 — 南山營地